【法學院訊】
| 圖一:與會者合影。 |
| 圖二:吳瑾瑜院長頒贈感謝狀與周宇修律師。 |
| 圖三:吳瑾瑜院長頒贈感謝狀與黃馨雯律師。 |
| 圖四:主講人周宇修律師。 |
| 圖五:主講人黃馨雯律師。 |
撰文:法律三李晏儀 攝影:法律三沈子晴
由政大法學院主辦,指南法學文教基金會協辦的指南伴飛天使活動「法律職場新生代六堂必修課」中的第五堂課:「法律x公益」於11月1日舉行。本次活動由法學院劉定基老師主持,吳瑾瑜院長也全程參與。劉老師勉勵與會的同學與職場新手,不要只在法學院入學面試時提到公益服務,未來從事法律工作時,仍要懷抱公益心,盡力協助社會弱勢族群。本次活動請到的兩位講者,分別以各自的方式,將公益法律服務落實在他們的法律職涯中,值得大家參考。
第一位講者周宇修律師畢業於政大法律系,同時也是廖元豪教授在政大指導畢業的第一位碩士。周律師現任職於謙眾國際法律事務所、兼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與中華電視公司監察人,並曾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等職務,長期參與處理公益案件。周律師向與會者分享從事公益案件的經驗,包括冤案救援、刑後強制治療等。他提醒大家,從事公益案件的律師心理可能會承受一定的壓力,個案當事人在訴說其經歷時,傾聽的律師也容易受到影響,如何調適精神壓力是公益律師必須面對的課題。周律師也提到,身為倡議者,如何將冷門的議題以輕鬆的方式帶給大眾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而有志於從事公益的律師可能會焦慮如何「生活」,如何兼顧一般案件與公益服務,確實不容易。他以自己為例,指出在職涯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考量與分配比重。不過他也感嘆,從事公益的律師或倡議者經常被社會期待以「苦行僧」的方式工作,物質生活不能過於富足。但他認為,翻轉公益律師的形象很重要。從事公益的律師不一定要在物質生活中表現出貧乏的模樣,只要心懷協助大眾的公益心,優秀的公益律師也可以有良好的生活條件。
第二位講者黃馨雯律師也是政大法律系畢業的學姐,現為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的專職律師。她在大學期間就對公法課程有強烈興趣,幾乎修遍法學院所開設的公法相關課程,並且在取得他校法學碩士學位之後,找到符合自身專業與公益服務熱情的專職環境律師工作。她認爲近年環保意識抬頭,關注環境議題的民眾增加,而她投身環境議題的動機是為了保障眾人共享乾淨環境的權利。
黃律師向與會者說明公益團體專職律師的工作內容。她指出在台灣,環境議題與相關訴訟很多都沒有前例可循,只能參考學說或國外判決,加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具有高度科學不確定性,對於辦理案件的律師而言充滿挑戰,但每完成一個案件,也會有相當的成就感。近年來則有較多機會與國外其他環境倡議組織與工作者合作,受到許多幫助與啟發。較為特別的是,由於台灣專職從事環境議題的公益律師較少,她因此有機會參與各地的環境案件,不論是越南、台東、彰化等地的案件,都可以看到學姐的身影。
最後在問答時間,與會者請教如何面對從事公益活動或社會運動的孤單感,周律師以自身參與公益法律全球研究網(PILNet)的經驗,說明找到志同道合夥伴的重要,並強調機會並不一定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給「抓住、掌握機會的人」。黃律師則建議要學會適度釋放壓力,並以自己先前休長假前往澳洲進修語文的例子,提醒學弟妹注意身心健康。
「法律職場新生代六堂必修課」的最後一堂課程將於11月15日(六)舉辦,主題是「法律+:法律人的跨界合作」,活動網址如下,歡迎報名參加
報名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