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法學院薦外交換學生經驗分享 談北海道大學交換心得

【法學院訊】

圖一:線上分享會由本院沈宗倫及戴瑀如副院長開場致詞(圖片提供:法學院)
圖一:線上分享會由本院沈宗倫及戴瑀如副院長開場致詞。
圖二:黃士軒老師日本留學經驗分享(圖片提供:法學院)
圖二:黃士軒老師日本留學經驗分享。
圖三:陳灝仁同學分享北海道大學交換心得(圖片提供:法學院)
圖三:陳灝仁同學分享北海道大學交換心得。

撰文=宋昱賢

法學院「薦外交換學生經驗分享會」於10月20日線上舉行,開場由戴瑀如老師、沈宗倫老師致詞分享,陳一帆助教介紹法學院交換計畫。黃士軒老師則就過去在日本東京大學的留學經驗,分享心得與感想;法律四陳灝仁同學也分享自己今年赴北海道大學交換的所見所聞,35位師生齊聚線上會議室深入交流,氣氛熱烈。

戴瑀如老師致詞感嘆「出國唸書是非常棒的機會」,鼓勵同學在大學時代能出國看一看。沈宗倫老師也強調,學校的留學資源就像「綠色通道」,能夠得到一般管道所沒有的優勢與照顧,值得同學們善加利用。陳一帆助教則介紹法學院交換計畫,特別強調並建議有意申請交換的同學,提早一年準備「二年有效期限」的語言檢定成績單,而院內另有「法學院交換生獎勵金」供同學申請,更多交換資訊持續公告在法學院網站供同學參考。

黃士軒老師從臺灣大學法律系碩士班畢業後,取得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本東京大學求學六年,從旁聽生、碩士班,一路取得博士學位,過程雖辛苦,但也奠定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他回憶「當年考量到日本與臺灣同為法律繼受國,可以透過日本了解如何學習外國法,並將之引進自己的國家的技術,而決定赴日求學。」另外,黃士軒老師特別提及「許多人會誤解日本不承認臺灣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其實在日本是否需要讀碩士課程,是由指導老師判斷,要從哪種課程開始,會是訓練學生的規劃之一。除此之外,在日本的期間,因為指導教授的建議,也另外學習德文,加強自己閱讀文獻的能力。黃士軒老師笑稱,碩士論文撰寫期間,一直處於「提出稿件」與「被老師指導完後重寫」的輪迴,改至第六版才提出定稿,但是也因此有了用日文撰寫大規模論文的經驗。黃老師提到在撰寫博士論文最後的一段期間也有將近一個月左右,過著每天只睡一到兩小時的生活,因此建議要留學的同學們除了要努力以外,「還需想辦法健康回國」。

法律四陳灝仁同學原訂赴北海道大學交換一學年,但他感嘆「因疫情緣故,前一學期僅線上上課,還好幸運地於今年三月到九月成功至北海道大學交換半年。」陳灝仁同學強調,院級交換的好處就是不用面試,如果預定於大四上出國交換,只要在大三寒假期間準備申請資料,開學後馬上向院辦提出申請即可。他也推薦政大「國合處」網站,有許多過往交換學生的經驗分享可以參考。北海道大學為研究型綜合大學,文理兼具、景色優美,陳灝仁同學笑稱「北海道大學同時擁有都市與鄉村景觀,如果同學比較喜歡都市氛圍的話,可能比較推薦大阪大學或名古屋大學。」學業上,陳灝仁同學特別提及「演習II」的民法研習課程,貫徹小班制教學,每週必讀文獻至少一百頁以上,著重於訓練研究與撰寫法律報告的能力,雖然辛苦,但也收穫良多。課業壓力繁重的同時,陳灝仁同學也參加戶外活動型的「野客」社團,與友人在黃金週假期看櫻花,也在學生宿舍「惠迪寮」參加「沖繩居酒屋」活動,喝啤酒談天說地,還參與北海道大學的「學園祭」,體驗日本大學的獨特風情,因緣際會下更在補習班教了三個月的中文。不過,陳灝仁同學也強調,即使出了國,與同在異鄉的臺灣同學聯繫也一樣重要,與他們四處旅遊、看棒球、自駕賞花滑雪等,不僅跳脫大學的交友圈,認識不同學校、地區、年齡的同學,與他們至今仍然是時常聯繫的好友。陳灝仁同學也坦言,Gap Year雖然可能中斷國考準備,比起他人更可能晚了半年至一年畢業,但交換生活是一種給予思考人生方向的養分,保持寬闊的心,透過交換生活的各種感受,幫助自己探索不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