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法學院學思講座 黃源盛教授分享人文思索

【法學院訊】

主講人黃源盛教授與本院許政賢院長於法治斌講堂合影。
圖一:主講人黃源盛教授與本院許政賢院長於法治斌講堂合影。
與會師長合照,前排由左至右:本院黃琴唐助理教授、黃源盛教授、許政賢院長、陳靜慧副教授,右後:本院周伯峰副教授。
圖二:與會師長合照,前排由左至右:本院黃琴唐助理教授、黃源盛教授、許政賢院長、陳靜慧副教授,右後:本院周伯峰副教授。
與會人員合影。
圖三:與會人員合影。
黃源盛教授演講。
圖四:黃源盛教授演講。

撰文:黃勝韋

法學院於11月23日上午10時至12時,在法治斌講堂舉辦本年度第二場學思講座,由黃源盛教授以《法學智慧的追尋:一個退休教授的人文思索》為題,向本院師生分享治學40餘年學思所得,對於學問、人生的看法。許政賢院長、基礎法學中心黃琴唐主任、周伯峰副教授、陳靜慧副教授,以及本校碩士生與校友多人一同在講堂共襄盛舉。

黃教授首先以「一切緣起,緣起一切」一句開場,指出世間事都是因與緣的排列組合,本次的學思講座即是在上次基礎法學導論的課堂演講之後,由於許院長的誠摯邀約,而促成眾人聚會的因緣。黃教授援引張潮《幽夢影》,認為「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之襟懷」,勉勵聽眾要具有「德、量、才、識、略」,強調實踐,掌握觀念與方法,才能夠做好學問。黃教授亦提醒在場學子:「先學做人,再學做好法律人!」,希望學子能夠掌握迷悟之間的轉念、不計較與比較,並放下我執,以看清楚學問的真相。法律人有了深度的人文思索,才能使法文化獲得向上提升的力量。

至於法律人如何增強人文素養,以追尋具有穿透力、能如實參透法學真相的智慧?黃教授認為,法律人應具備四大素養——人性論、價值觀、方法論、歷史觀,以獲致法學智慧。人性論自古以來有性善說、性惡說、不善不惡說、趨利避害說等,但黃教授依其人生經驗,較為認同人分為兩種本性的說法。人的第一本性是本於自然秩序,若人人均循此本性,無須法律的國度即可建立。但人有第二本性,即墮落,是一種本能的秩序原理,人循此本性而互爭勢力範圍,順位次序,因此包括法律在內的社會規範始有必要。法律人亦應瞭解不同價值觀,蓋法律為人文社會科學,許多的法律議題如安樂死、死刑、倫常條款存廢,甚至於不同國家的「法治」等,都是價值觀的選擇問題。法律人做學問,亦要有一套方法論,最後超越方法。學子最初可從模仿學者的風格開始,再慢慢走出自己的路。黃教授亦提出法內在的正義與法超越的正義之問題,並舉鄭板橋一則雅判為例,說明「法之上」的正義思索。黃教授最後談及歷史觀,認為法律人應注意法律現象世界、根源世界、意義世界的三度探討,並提出自己治學的目標:「通古今之變,明中外之異,究當前之法」作為總結。

黃教授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與深邃的學養,提出了法學智慧的重要性,及養成智慧所應具備的四項素養,在法學教育日趨功利的時代,實屬難得且發人深省。黃教授最後勉勵在場師生追求圓滿式的成功——就算不完美,但至少自己要歡喜,別人也因而歡喜。

在聆聽黃教授精采演講以後,許院長除表示獲益良多外,也分享自己的心得。他認為古往今來智者所見皆是相通,黃教授指出探究人性為追尋法學智慧的基礎,與漢德(Learned Hand)法官的睿智:一位傑出法官閱讀文學、史學、哲學經典作品的重要性,不亞於閱讀法律專業書籍,其中核心意旨完全相通,都強調瞭解人性的重要性。許院長也提及法理學業師王寶輝教授的寶貴心得,「從法律文化史上觀察,古今任何法制,審判機關以實證法(positive law)規定以外的人情義理等,作為裁判依據,由來已久,亦為不可避免的司法現象」,其中寓意與黃教授對於法學智慧的詮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許院長也期許未來學思講座繼續邀請深富人文素養的學者分享心得,使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愉悅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