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法學院國際公法課程邀請宋高祖學長演講「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法:國際法實踐、地緣政治、中國之野望」

  • 2025-05-12
  • 楊嘉茵

【法學院訊】
撰文/連浩鈞 


由陳貞如教授開設的「國際公法」課程邀請德國國際關係分析師宋高祖學長以「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法:國際法實踐、地緣政治、中國之野望」為題進行演講。宋學長畢業於本校法研所公法組,並為北京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全球事務管理科學碩士以及美國德拉瓦大學政治學碩士,目前與德國柏林莫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擔任國際關係分析師。

演講一開始,宋學長指出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異同,國際法當然是法律,只是執行力比較弱,而且為主權者社群之法,由同意、慣例與良知共同塑造,在外交互動過程中形塑,雖然大多情況都被遵守,但仍受國際政治影響而有例外。宋學長特別強調正逢二戰終戰80週年,即使國際間衝突不斷,國際法在不完美的情況下仍然不可或缺。

關於中國的國際法實踐,宋學長舉出實例認為中國所關注的國際法焦點都跟政權穩定性有關,特別服務於「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對海外公民與企業的保護與對爭端解決程序之研究。中國的世界觀與習近平的戰略為挑戰自由主義之「修正主義」,以挑戰美國霸權並打造新的世界秩序為目標,以實現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主動參與國際事務但又採取選擇性多邊主義。

宋學長指出,中國的戰略層級分為大國,周邊與全球南方國家,希望透過聯合俄國與分化歐洲進行地緣政治協作抗衡美國霸權「亞洲的事要由亞洲人來辦」主導亞洲新秩序,造成美國於歐巴馬時期提出亞太再平衡策略。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國依自身利益,選擇性地遵守國際法。然而,國際法有時代表國際形象,例如中國持續反對2016年「南海仲裁案」,其國際聲望深受打擊。

有同學提問,中共本身有鬥爭批鬥性格,如果沒有美國,中共還是會嘗試區辨對手嗎?宋學長回應認為這是個假設性問題,中共始終有敵人,從現實主義來講是爭奪權力,這是推動國家競爭的原因,國與國之間本來就不會停止鬥爭。

另有同學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在於中國成為霸權後是否代表歷史上的朝貢體制的回歸?宋學長認為很有可能,而且指出「中非發展合作論壇」就有朝貢體制的影子。然而宋學長又澄清或許「主權平等」的概念為迷思,並引導在場同學思考為何中國在全球南方有吸引力?在第三世界生活並不簡單,沒有享受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紅利,因此中國的特色就很有吸引力。

宋學長最後總結,中國對整體國際秩序的影響力很大,為不穩定原因。因此必須要關注其選擇性遵守國際法之問題。演講結束後全場以歡快的掌聲感謝宋學長帶來豐富的知識饗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