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 人工智慧與勞動工作坊

【法學院訊】

「人工智慧監控系統下的勞工」專題演講報告人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李健鴻教授及與會者們。
圖一:「人工智慧監控系統下的勞工」專題演講報告人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李健鴻教授及與會者們。
報告主題「日本勞動政策對人工智慧之因應」之講者 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張智程博士暨研究員。
圖二:報告主題「日本勞動政策對人工智慧之因應」之講者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張智程博士暨研究員。
「人工智慧發展對於勞動法的衝擊與影響」專題演講演講者 東吳大學法律系張義德副教授。
圖三:「人工智慧發展對於勞動法的衝擊與影響」專題演講演講者東吳大學法律系張義德副教授。
全體大合照。
圖四:全體大合照。

撰文:駱渝璇

本院於2023年12月22日舉辦於政大綜合院館法治斌講堂之「人工智慧與勞動」工作坊已圓滿落幕。本次工作坊係由本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主辦,針對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勞動法所產生之各種議題,進行討論與對話,使與會者對此新興議題有更深度的理解。工作坊由本院林佳和副教授擔綱主持人,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李健鴻教授、東吳大學法律系張義德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張智程博士暨研究員共襄盛舉,並由本院張桐銳教授、本校勞工研究所劉梅君所長、聯誠國際法律事務所吳俊達律師與談。

李健鴻教授以「人工智慧監控系統下的勞工」為主題帶來專題演講。李教授針對人工智慧對於勞動領域以何種型態的監控形式進行運作,以及勞工在求職階段與在職階段的勞動領域分別產生的影響,兩個主要問題為核心討論,透過四個面向說明人工智慧監控型態,首先在於監控方式多樣,包含智慧監視攝影、穿戴式裝置等等,再者於監控目標不僅包含勞工的行為與態度,更能夠搜集勞工之細微生物特徵,更甚者於監控範圍的部分,突破過去受限於工作場所的監控,人工智慧將雇主對於勞工之控制達到遠距、全方位的監控,最後於監控結果,使勞工成為雇主生命權力關係下的被監控客體。同時,教授更以許多企業應用人工智慧於監控勞工之實務案例,如美國IBM公司開發的Watson招聘軟體、台灣緯創公司開發之AI履歷適配模型等,說明勞工於雇主招募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歧視、隱私侵害之困境。

張智程博士以留日經驗為與會者帶來「日本勞動政策對人工智慧之因應」報告,首先自人工智慧是否將取代人類之悲觀論與樂觀論切入,探討我們應如何面對人工智慧帶給勞動社會之衝擊。在人工智慧時代下,勞動市場結構已經悄然變化,AI與機器人以上的決策者將會成為勞動市場結構的頂端,而餐飲業、美容、水電工等不合成本之工作,將會交由AI與機器人。勞動市場結構的中層將會變化為創造出AI與機器人產業和價值的工作、聯繫AI與Business的工作與必須由人類從事才有價值的工作等三個類型。面對這樣的勞動市場結構的轉變,張智程博士指出政府應根據新型態的勞動市場結構制定全新的勞動法制規劃,自教育、法治改革、勞動市場多樣化的培養等不同面向提出建議,帶領我們反思如何應對人工智慧帶給勞動市場之衝擊。

張義德副教授以宏觀的視角說明「人工智慧發展對於勞動法的衝擊與影響」,分別自個別勞動法、集體勞動法等說明人工智慧帶來的新課題。對於前者,在於雇主以人工智慧進行錄用、培育、評價、配置等人事關聯的業務,將涉及雇主的選擇自由以及隨之而來的歧視問題、雇主調查自由與勞工隱私權侵害的拉扯,更可能導致企業間非雇用之工作方式激增,於個別勞動法領域皆是迫在眉睫之挑戰。而對於後者,若人工智慧所為之績效考核對於工會會員做出不當的差別待遇,工會可能要求撤回此差別待遇而進行團體協商,然而現行團體協約法第15條禁止團體協約限制雇主採用新型機器、改良生產之條文,恐將成為工會面對雇主使用人工智慧之桎梏。

在短短半日的工作坊中,各場次的演講人、報告人皆為與會者帶來深入的討論,張桐銳教授亦自社會法之觀點帶領與會者們思考、吳俊達律師則自實務經驗分享其寶貴的見解,讓與會者們在本次工作坊中獲益良多,使工作坊希望能使人工智慧對於勞動領域之衝擊能有更多討論之目的,圓滿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