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訊】
![]() |
圖一:與會來賓合影。 |
![]() |
圖二:本次論壇主講人Prof. Dr. Andreas Roth。 |
![]() |
圖三:主持人中研院院士王澤鑑教授。 |
![]() |
圖四:詹森林講座教授與談。 |
![]() |
圖五:呂彥彬老師與談。 |
![]() |
圖六:本次演講吸引眾多本院學生到場聆聽。 |
文/法律系史純蓉 攝影/法律系張伯謙 照片提供/文化大學法學院
台灣法學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學術盛宴─《民法百年論壇》,於2025年10月8日在本院王文杰講堂舉行特別講座(一):德國民法百年變遷與現代化。這場民法學界的盛會,由本院與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聯合主辦,現場匯聚國內民法學界頂尖學者,並吸引包括多位最高法院法官在內的實務界菁英。本次論壇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大王寶輝法學講座王澤鑑教授主持,除了邀請德國梅茵茲大學Prof. Dr. Andreas Roth擔任主講人外,並由本校講座教授詹森林前大法官及呂彥彬老師與談,戴瑀如及劉家豪、張譯文老師翻譯,共同帶來一場精彩的學術饗宴。
本次論壇先由王院士開場引言,他提到台灣民法受到德國民法的深刻影響,希望藉由此次特別講座的舉行,在回顧與展望台灣民法的發展軌跡以外,同時也關注德國民法的百年發展過程,進而強化兩國的學術交流。主講人Roth教授為德國法制史及民法學講座教授,他以《德國民法一百二十五載:誕生、發展以及革新》為題,回顧《德國民法典》自 1900 年施行以來,長達125年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勾勒出這部德國最重要法典如何從羅馬法學的結晶,蛻變為一部不斷回應社會變遷的活法。
Roth 教授首先指出,德國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充滿曲折,雖然早在 1814 年即有統一法典的主張,但直到 1871 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政治條件具備,方才加速立法。德國民法典承襲潘德克頓法學傳統,具有高度抽象性,首版草案除廣受讚譽外,亦招致批評。日耳曼法學者認為它過度依賴羅馬法,而社會主義者則指摘其缺乏「社會之油滴」,例如初版對「買賣破租賃」原則的堅持,引發民間強烈反彈。最終,於 1900 年施行時,才確立了「買賣不破租賃」等原則,具有一定的社會內涵。
其次,在威瑪共和時期,德國民法典展現其驚人的彈性,透過利益法學的方法論,積極進行法官造法。Roth 教授引述多個經典案例,如創設「商品展示契約」,藉此將締約過失引入民法,以及在 1920 年代惡性通膨中,巧妙地援引誠信原則,推導出「法律行為基礎喪失」制度,成功地避免適用「名目標示主義」所導致的巨大不公。而在法學以及司法裁判共同推進的法官造法行為中,正以締約過失與「積極侵害債權」最為明顯,最終在數十年後被納入法典,證明了德國民法典體系能夠不斷吸納與演進。然而,這段穩定發展的歷史卻被隨之而來的納粹時期所打斷。Roth 教授強調,儘管納粹當局未能成功以新的「民族法典」取代德國民法典,但納粹法官卻扭曲法典文義,將「公益高於私利」的意識形態貫徹於民事判決之中。Roth 教授分析此問題並非出在德國民法典的任意性,而在於法律適用者的意志與權力,且任何法律皆可能被濫用。
二戰以後時期,聯邦最高法院則刻意援引自然法,作為對納粹時期「法變態」的反思與切割,確立了法官不僅是「法律的適用者」,更是「法律的續造者」,並透過基本權的間接第三人效力,推動親屬法改革。此外,法院亦在消費者保護方面積極作為,發展了一般交易條款的審查和製造人責任制度。近三十多年來,德國民法典的變革主要集中在債法與親屬法兩大領域,其中多數由歐盟法規所驅動。Roth教授總結指出,德國民法典雖已不復125年前的原貌,其依舊能夠善盡其職,該法的基本結構仍舊清晰可辨,而其體系性從大學教育中,明顯可見仍足以為法律秩序支撐重要的結構,德國民法典雖已屆125載,然而絕非老朽之輩。
接著,主持人王澤鑑教授闡述德國民法與台灣民法的關係,並提及當前台灣法律發展面臨的課題,他特別強調台灣在1970年代導入德國的法學方法論,並重視在法釋義學中應用法學方法論,根本改變了台灣法律適用的方法,並對實務上產生重大影響。與談人詹森林講座教授以「德國民法與臺灣民法」為題進行精彩分享,他除回顧百年民法的制定與發展過程外,並就特別民法、民法之憲法化與德國立法、學說及判例之繼受等議題,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並提出四大問題就教主講人。而呂彥彬老師在接續與談中,提出「台灣民法究竟還承擔著那些任務?」的疑問,他認為台灣民法正面臨著危機,未來關於民法是否盡量規範新的法律問題,還是僅留下原則性規定,將是一個困難抉擇的問題。
隨後的意見交流環節,現場氣氛熱烈,本校蘇永欽講座教授更提出一個讓主講人大為折服其深厚學養的大哉問,他一方面回顧兩百年前和一百年前的兩場法典論爭,另一方面則提及發生在 2018 年而似乎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新法典論爭,並請主講人以民法史學家立場對此發表評論。學者包括侯英泠、戴瑀如及魏大喨教授等人,也以書面方式踴躍提問,獨到觀點接連不斷,與主講人展開一場極為精彩的學術對話,而無論財產法、身分法或宏觀的法典論爭問題,主講人都盡力加以回應,讓人沉浸在濃郁的學術氛圍中。論壇圓滿結束之際,由主持人王澤鑑院士進行總結致詞,他衷心感謝 Prof. Dr. Andreas Roth 以及所有嘉賓的熱烈參與,並特別感謝論壇幕後工作團隊的辛勞付出,為本次論壇劃下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