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台德成年監護工作坊

【法學院訊】

與會來賓合影
圖一:與會來賓合影。
來自德國的輔助人Alisa Ehlers的分享。
圖二:來自德國的輔助人Alisa Ehlers的分享。
曾春暉科長報告。
圖三:曾春暉科長報告。
綜合討論及與談。
圖四:綜合討論及與談。

撰文:劉維妮  攝影:陳凱柔

政大法學院於10月9日舉辦「台德成年監護」工作坊,由政大法學院戴瑀如教授開場,強調此次將從實務經驗出發,探討在成年監護制度下如何兼顧法律的保護與當事人的自主性。會中首先由德國專家介紹該國輔助人制度,其後由台北市社會局代表分享台灣監護與輔助宣告的運作現況,最後進行綜合討論,匯聚多元觀點。

來自德國成年輔助協會的輔助人Alisa Ehlers的報告主題為〈在德國擔任輔助人的經驗分享〉。從其輔助的個案出發,說明在德國如何理解法定輔助制度,又如何實踐支持性決策。討論內容聚焦在如何以支持性決策針對個案的生活決策、醫療決策、殯葬事宜來協助其作出決策。

德國現行制度約有二百二十位榮譽職輔助人服務各地,其核心在於「支持性決策」的實踐,透過商談協助當事人釐清選項並提出建議,但最終決定仍由當事人做出;即便在醫療與生活安排上亦以尊重意願為原則,法院僅在生命危險時介入,而殯葬事宜則可透過生前契約或信託事先規劃。

第二位講者為台北市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曾春暉科長,其以〈社會局執行監護輔助職務的現況與困境〉為題,說明當前本應為最後防線的社會局,卻變成不得不的第一選擇,在如此實務操作下,社會局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其困境包含政府角色常被寄予過高期待,責任邊界不明;醫療決策中的「最佳利益」標準難以統一;行政程序繁瑣又難以因應緊急狀況;案件涉及多元專業,對人員造成壓力;民眾對於制度功能的誤解等。會中分享的案例,如外籍長者因高額費用需轉換機構、極重度障礙者的醫療抉擇,以及智能障礙者誤認政府應代為處理債務,皆反映出制度在運作上的困境。

綜合討論環節中,由戴瑀如教授主持,邀請來自德國的哥廷根大學教授兼成年輔助法協會理事長Volker Lipp分享來自德國的觀點與經驗。以台灣實務的困境為出發點,對於德國「親自輔助原則」與「職業輔助人制度」等不同的制度規劃提問。另有來自台灣社會福利聯盟的執行長孫一信作為與談人,再次點出台灣的制度困境,同時對於德國部分制度的執行再次提問。

德國所強調的「親自輔助原則」主要要求輔助人親自與當事人互動,並透過專業訓練與責任保險確保職務專業化。相較之下,台灣目前監護人、輔助人負擔過重,專業支持不足。兩位與談人皆在討論的最後提醒:若要推動專業監護人制度,必須結合跨專業合作並建立社會信任,才能讓民眾漸漸的熟悉、理解此制度之目的與功能。

本次工作坊透過德國經驗與台灣現況的對照,突顯成年監護制度中如何平衡當事人權益的保護與自主尊重的挑戰。與會者來自學界、實務界與行政部門,討論視角多元,除深化對制度的理解外,也提出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強化專業教育訓練、建立跨專業支援團隊,以及健全監督機制。工作坊在熱烈交流中圓滿落幕,並為台灣未來制度改革提供寶貴參考。